旅游理论研究综述研究生阶段的纪念 二维码
2
来源:原创 旅游理论研究综述 张明湖(指导老师:谢跟踪 副教授),2008,海师大地理系 TEL:13570965984 Email:hu_gis@163.com
[摘要] 本文试图对国内外旅游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分析解读Tourism manage杂志(2005-2006年),分别从区域归属、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展望等4个方面对最新的旅游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特征,归纳当前国内外旅游理论研究发展的特点,最后结合实际工作学习经验分析旅游理论研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关系,指出旅游理论研究在重要性。 [关键词]:旅游理论;研究综述;区域旅游;Tourism manage
1. 前言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理论研究也逐步走向成熟。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对旅游各个主体领域的阶段性归纳日益受到重视,使得我国旅游理论综述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综述研究(或进展研究)是对某一时期内学科某一理论领域研究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它是旅游理论研究的基础方法,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①。而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支柱产业,旅游业跨度最大,涉及行业最多(如酒店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因此,其理论研究也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有着比较复杂的理论体系。游综述研究是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旅游理论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尤其是国外核心杂志最新论文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整理,是开展理论学习,以及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 笔者通过研读Tourismmanage杂志2005-2006年发表的87篇区域旅游理论方面的英文文章,参考互联网上的部分材料,试图对国内外旅游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旅游理论研究发展的最新特点;此外,为本人未来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的研究兴趣方向做初步规划,并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理论基础也是本文的重要目的。
① 我国旅游理论“综述研究”现状及其影响评价 (1994-2005) 罗文斌1 付淑礼2 (1,2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沙,410081) 2. 研究方法及步骤本文对Tourism manage杂志最新发表的区域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并适当参考和引用了部分互联网上的资料。由于该部分资料全部为英文论文,由指导老师提供,因此没有在论文库进行关键字检索,只是对2005-2006期间的87篇论文进行了初步翻译,然后分类、总结,并从中得出结论。步骤如下: 一.国别统计为了比较旅游理论研究在各国的发展情况,本文对不同国家作者在Tourism manage 2005-2006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注:如果有多个不同国别的作者,以第一作者国别来算),结果如下图:
*注:由于只取一位小数,进行了四舍五入,所以总和略小于100%。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关于发达经济体的提法,本文所统计的这87篇Tourism manage(2005-2006)论文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表论文83篇(占96.6%),而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发表论文数(中国、南非、印度)为4篇(仅占3.4%)。 从上图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3位的美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都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4者之和占总数的56.3%,这反映的一个情况就是,旅游业的发展与理论研究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其中美、英、澳都是使用英语的国家,在以英文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科技杂志发表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在旅游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这都得益于该地区的经济发达,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反观我国的数据与我国当前的旅游产业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跟我国作为世界前列的旅游大国极不相称,它反映的情况就是:我国旅游理论研究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必将成为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文所统计的87篇英文论文中,居然没有来自旅游业大国法国、经济第二号强国日本、经济以及科研强国德国的研究成果……这也许是由于本文收集的文章缺乏完整的系统性,或是2005和2006全年度Tourismmanage论文收集不全的原因。但是这不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理论研究对于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向通过对文章关键字、摘要的分析,对上述Tourism manage(2005-2006)的87篇论文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纳、分类、整理,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注:由于只取一位小数,进行了四舍五入,所以总和不等于100%。 上述按大类分为 “旅游理论”(占51.6%)和“旅游与其他相关领域”(占42.2%)两类,每个大类下面再细分为不同小类;另外有6.9%没有进行归类。由于缺乏相关的分类标准,这里需要对上述分类的思路进行一下说明:大类是根据该文是从旅游的方向或是从其他相关领域展开论述来分的;在“旅游理论”中,根据涉及到的不同方面,再分为5个细分的方向;第二大类思路和上面类似。 从上表来看,旅游管理规划理论(16.1%)占的比例最高,旅游及其机构评价理论(13.8%)、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分析(12.6%)次之,三者合占42.5%,是目前研究最热点的领域,对旅游效益、旅游业长期发展也有着最直接的意义。从其他相关领域来看,经济、政治、环境、文化、互联网、心理、教育、交通、犯罪等领域都有涉及,尤其是旅游与生态环境所占的比例达到8.0%,体现了当前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全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今后旅游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和重要分支;而文化、心理这两个领域近年来在各个行业都受到了较高的重视。 另外,比较遗憾的是,检索所有文章中,当前比较热点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以及虚拟现实等都没有涉及到,此外,也缺乏关于会展服务与管理、旅游业流程化管理规范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全部文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大板块的研究内容: 3.1旅游管理规划及旅游效益评价旅游企业管理从旅游服务企业的特点出发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需求的特点与旅游服务的组合问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特点;饭店旅行社企业集团化经营问题;旅游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旅游服务文化与伦理;中外旅游企业管理比较;旅游行业管理的组织体制与产业政策,我国旅游行业管理现状及体制改革;全球化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问题。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必然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Hazard or disaster Tourism management for the inevitablein Northeast Victoria》一文中,研究者提出了“灾害旅游管理”的概念,指出在旅游管理中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抗风险能力,在旅游规划中注重环境保护。《The CEO gender pay gap in the tourism industry—Evidence from Norway》一文中,则从领导层的性别工资差异,对旅游业中的性别歧视进行了阐述。《Administrative arrangements and displacement compensation intop-down tourism planning—A case from Hainan Province,China》一文中,评估了某地区由于旅游业引起的迁移情况导致的社会影响。文章指出,由行政安排执行工作和赔偿所造成的缺点,以规划为导向地建议,提供帮助,以减轻的本地居民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和相关项目之间的痛苦。 旅游经济效益可从部门(如六个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时间、业务关系、决策过程和经济运行层次等角度划分不同的类型。但主要是从经济运行层次角度加以分类:宏观旅游经济效益,指旅游业整体的效益;中观旅游经济效益,指某一地区、某一旅游部门(如旅行社、旅游车船)的经济效益;微观旅游经济效益,指一个企业、一个经营实体、一个旅游项目的经济运行效益,它可细分到一辆车、一个团体、一个餐厅、一个娱乐点、一个零售亭或一个独立核算的班组。旅游效益评价包括旅行社等旅游机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对宏观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现有的评价研究一般从三方面出发:对旅游产业自身经济效果的评价、对旅游产业社会经济效果的评价及对旅游产业的社会非经济效果的评价。通常在评价结论得出后,提出提高宏观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微观旅游经济效益评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经营成果、经营消耗、资金占用及经营消耗和资金占用效果方面考虑其的经济效益指标,讨论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探讨旅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提出旅游企业经济效益考核目的,给出考核指标,且研究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目前,对于微观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还没达成共识,没能形成一套让专家们都满意的完整的模式。 区域旅游经济效益评价属于中观旅游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范围。中观经济效益的概念早已提出来了,但一般在理论方面都只研究宏观和微观旅济效益评价问题,对于中观旅游经济效益评价问题的研究可借鉴宏观旅游效益评价的研究。而在实践中,经常需要对某一区域旅游业进行经济效益和评价。但事实上,区域旅经济效益评价问题的研究状况远不如对宏观、微观旅游经济效益评价问题的研究,对区域旅游业经济效益评价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层次较底、范围较窄、质量不高的状态。 在具体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方面,统计法介绍得比较详细。如《A model to study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llective accommodation ina region》文中,提出了一种统计方法估算的经济开支。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评价,如《An instrumentfor measuring group package tour service》文中提到的衡量组团服务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如《An investigation of academic leadership in tourism research》一文,通过对57位知名学者的教育背景、体制背景等信息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学术领导在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作用。 3.2 旅游市场以及客户资源分析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在任何行业,占领市场都是其生存的根本。因此市场需求、市场营销以及游客行为分析等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据统计,我国2006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5.9%;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收入62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7.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27%。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39970340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2007年1-11月,中国入境游客中外国人人数为23938139人。其中,入境举行会议或商务活动的为6434616人,入境观光旅游的为12049859人,探亲访友的为72866人,入境的服务员工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数为3257940人。 有学者指出,未来10年间,中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1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通讯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地球正逐步形成所谓的“地球村”,跨国旅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发掘。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可以细分为区域旅游市场分析、需求调查分析、市场营销理论、品牌效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客户心理动机及行为分析等几个方面。 《Basic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ll tourism market》分析了秋季市场的基本特征,它指出为减轻旅游业季节性因素的不良后果,在非高峰期努力吸引游客,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Exploring tourists’ images of a distantdestination》评估了作为工具的不同探索技术,以确定游客对旅游形象的看法,并基于这些分析,研究,讨论,建议以潜在的形象特点为基础,创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使该地区成为成功的旅游目的地。《Forecasting tourists’ characteristics by agenetic algorithm with a transition matrix》通过遗传算法的一个过渡矩阵,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预测游客人数的方法。《German demand for tourism in Spain》分析了德国人在西班牙的旅游需求情况。《How destination image and evaluative ctors affect behavioralintentions》一文中,研究者对目的地形象如何影响游客行为意图进行了探讨,和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这项研究提出了更多的综合旅游行为模式,包括目的地的形象和知觉价值到“质量满意行为意图”范式,结果表明,目的地形象,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为意图。《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a code of conduct for visitors》一文中,提出了供游客遵守的行为准则。研究表明,在某些领域内,行为守则是有效的,然而,业有人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被用来维护某部分人利益的一个工具而以,因此该守则还是备受争议的。《Incorporat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uisines in the marketing oftourism destinations》一文提供了一种可贵的参考,即如何通过利用独特的美食,让目的地变得与众不同。《Modelling the uncertainty in monthly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to the Maldives》针对马尔代夫的旅游市场进行了研究。《Perceptions offoreign investors on the tourism market in central Asia including Kyrgyzstan,Kazakhstan, Uzbekistan, Turkmenistan》一文中,研究者分析了外国投资者对中亚地区旅游市场的看法。《Profiling segments of tourists in rural areas of South-Eastern Spain》文中,对西班牙南部农村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进行了研究。 3.3 旅游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较而言,更加依赖于环境资源。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较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关注。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旅游环境作为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和载体,成为近年来国内、国际旅游研究的热点。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演替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如果因人为因素影响与干扰而呈现出逆向变化的趋势就会造成环境问题。旅游开发与发展过程中,对区域旅游环境系统存在一个消极作用并使其逆向演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却因旅游业取得巨大成就而被忽略。因此,旅游是“无烟产业”的悖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人们所揭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环境……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及其研究的兴起,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旅游的重点。从生态旅游的视角去探讨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环境的关系成为当前环境研究的热点。生态旅游者对资源与环境的原生性要求很高,力保资源与环境的原生性应该成为生态旅游开发和规划的根本。 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方面。如《Implication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for nature-basedtourism in the Canadian Rocky Mountains》一文中,分析了加拿大落基山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于该地区以自然风光为基础的旅游业的影响。而在《Modell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一文中,研究者指出,旅游扩张可能导致环境恶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乃至枯竭,城市中越来越拥挤的住宿环境加重了环境负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s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fhotels in Ankara, Turkey》对安哥拉和土耳其酒店一般性质的环保,废物管理,采购,能源的使用,和保育的做法进行了调查,最后指出有必要制定一个综合系统的政策和做法——不仅针对酒店管理和工作人员,而且还需要所有有关各方,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 从多学科角度看旅游根据公认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人们生活达到相当水平,才会产生旅游的动机和欲望。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经济水平高低的一个体现,它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有着明显的边沿学科的特点,只有从多学科的角度,才能更全面把握旅游业的发展。 心理学在分析游客动机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The role of socio-psychological andculture-education motives in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sporttouris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一文中,从一个跨文化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心理和文化的教育动机在市场营销、国际体育旅游中的作用。国际政治局势对于跨国旅游有深远影响,如《Tourism and political ideologies: A case of tourism in North Korea》一文中,以北韩为案例,分析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旅游的影响;《A re-examination of tourism and peace: The caseof the Mt. Gumgang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Korean Peninsula》则从另外一个方面,应用人理机能心理学分析了旅游业对于朝鲜半岛和平的推动作用,并指出其作用是脆弱而且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互联网的发展,对旅游业的经营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一文中,研究者试图通过收集互联网上的信息来分析澳门旅游业。文化整合是近些年来比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然而,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遗产是开展文化旅游的宝贵财富,《Gazing the hood Hip-Hop as tourism attraction》文中,研究者通过分析“嘻哈”这种文化现象的旅游开发潜力,最后得出结论:嘻哈将成为一种旅游市场营销规划的全球性重要资产。《A model tostudy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llective accommodation in a region》一文则侧重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一种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旅游业(集体住宿)对经济的影响。 四.研究展望从本文所参考的这些文献来看,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加强这些薄弱环节,是旅游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而言尤其急迫。 4.1 旅游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方面旅游管理未来的趋势应该是系统化、信息化、流程化甚至智能化的一个体系,在某些方面上来看,旅游和物流有着某些共通之处,旅游中的住、行、游实际上相当于物流中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然而,物流信息化早已经在某些大型企业,如沃尔玛、海尔等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旅游业来看,这方面的应用还很不成熟,甚至相当多的旅游企业还停留在落伍的人工管理模式上,旅游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研究不多见。 4.2 旅游产品设计及市场推广方面一个国家的旅游产业是由许多区域旅游产业构成的,而区域旅游产业则应该是一个或若干个产品体系。产品体系,是指区域内全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旅游产品共同构成的整体。一般,我们称旅游区域中地域、游玩方式、管理条件等具备相对完整性的,可以独立经营的景点为旅游单元产品,它是旅游区域中的最小单元。由一个或几个吸引力中心单元产品及其配套产品共同构成的,在地域上紧密结合的若干旅游产品,我们称为产品集,也就是指经营上形成最佳规模的产品群。由几个旅游产品群,构成一个区域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定位问题是其中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三个决策点: 核心产品定位、形式产品定位、附加产品定位。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企业及宏观管理的旅游局。如: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等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4.3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旅游与环境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旅游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科学的旅游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和消费行为,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和改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旅游业界的普遍共识。 4.4 研究方法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有必要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从研究旅游现象的综合性来考虑旅游的研究方法, 可以看出, 旅游研究的科学方法应是: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 从经济基础到文化上层建筑, 运用全局观点、先宏观后微观的方法、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抽象逻辑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及具体方法与技术一起来进行科学的旅游研究工作。 实际上, 旅游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过程。最早介入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是经济学与地理学。然而, 以单一学科来认识旅游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现象存在明显的片面。因此,多学科、多角度综合分析旅游现象是必须的。旅游活动涉及到社会各方面,诸如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等领域, 因而在对旅游现象的研究中, 旅游研究者除对旅游现象总体的内涵和外延作出基础理论的分析外, 还对上述各方面的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 形成了旅游学的主要分支。这些分支有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统计学、旅游信息学等; 在这些分支中还衍生出更接近应用的次一级分支, 如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饭店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管理等。这些旅游研究的分支都在不同程度引入了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研究方法的内容。这就涉及到旅游研究方法体系方面的问题。 在2005年旅游研究北京论坛上,吴必虎等对于“旅游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与评述”方面有过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该体系框架如下图: 3. 结语从本文所统计的87篇Tourism manage杂志(2005-2006年)论文来看,国别差异明显,旅游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主要都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理论水平还比较落后,尤其我国近年来旅游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国内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短缺,旅游业经营管理缺乏规范,尽快吸收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精华,用理论指导实践,是保持我国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上述文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虽然由于掌握的材料有限,而且缺乏系统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当前旅游理论研究已经涉及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并必将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以后正逐步趋向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由原来的 %提升为现在的 %,其中,旅游业居不可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得益于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庞大的国际市场,我国旅游业,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出境游、入境游,都呈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但是和其他许多行业类似的那样,产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并逐渐融入国际市场,和国际接轨,但是理论研究与先进国际比较还相当滞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有理论素养又懂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奇缺,旅游行业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等——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2008年,借助北京奥运的东风,我国作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标市场和最大的潜在游客源地,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使理论和国际接轨,吸收和转化国外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加大教育投入,抓紧人才梯队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总之,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分析整理,了解研究现状以及该领域研究最新动向,是开展理论学习研究抛砖引玉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对本人今后的学习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互联网部分旅游相关论文以及Tourism manage 2005-2006文章):
1.A model to study the economic impact ofcollective accommodation in a region 2. A novel EnglishChinese informationretrieval approach in hotel website searching 3. A perceptual mapping of online travelagencies and preference attributes 4. A re-examination of tourism and peace:The case of the Mt. Gumgang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5. A refined model of factors affectingconvention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 6. Administrative arrangements anddisplacement compensation in top-down tourism planning—A case from Hainan Province, China 7. An analysis of seasonality in monthlyper person tourist spending in Turkish inbound tourism from a marketsegmentation perspective 8.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grouppackage tour service 9. An investigation of academic leadershipin tourism research 10. Apply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approach to measure hotel managerial efficiency in 11. Are hotels serving quality Anexploratory study of service quality in the Scottish hotel sector 12. Assessing asymmetric effects in theformation of employee satisfaction 13.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lltourism market 14. Community, governments and externalcapitals in 15. Cost efficiency of the lodging industryin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of Gran Canaria ( 16. Cultural influences on travel lifestyleA comparison of Korean Australians and Koreans in 17. Current issue in tourism The authentictourist 18. 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web 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websites 19. Determinants of length of stay Apractical use of survival analysis 20. Do or die—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following a shock event 21.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A-group travelagencies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2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s andconservation practices of hotels in Ankara, 23. Examining the motivation, perceivedperformanc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of convention attendees 24. Exploring tourists’ images of a distant destination 25. Forecasting tourists’ characteristics by a geneticalgorithm with a transition matrix 26. From chaos to cohesion—Complexity in tourism structures 27. Gazing the hood Hip-Hop as tourismattraction 28. Gender and 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entrepreneurship 29.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travelinformation search 30. German demand for tourism in 31. Hazard or disaster Tourism managementfor the inevitable in Northeast Victoria 32. How destination image and evaluativectors affect behavioral intentions 33. Identity and community—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mining heritage tourism in Southern Spain 34.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a code ofconduct for visitors 35.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andenvironmental change for nature-based tourism in the Canadian Rocky Mountains 36. 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 formarine-park hinterlands A Western Australian case study 37. Improv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inmulti-unit networked organizations 38. Incorporat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cuisines in the marketing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39. Interactions between business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ourism firms 40. Interpreting heritage essentialismsFamiliarity and felt history 41.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perceived value, satisfac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42. Just because it's gone doesnt mean itisn’t thereanymore’ Planning forattraction residuality 43. Knowledge sharing Investigatingappropriate leadership roles and collaborative culture 44. Modell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toward tourism 45. Modelling the uncertainty in monthly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to the 46. Multimethod research on destinationimage perception Jeju standing stones 47. Perceptions of foreign investors on thetourism market in central Asia including 48. Postcards as affective image makers: An idle agent in destinationmarketing 49. Profiling segments of tourists in ruralareas of South-Eastern Spain 50. Relationships of supervisor support andconflicts i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with the selected job outcomes of frontlineemployees 51. Response to Yeoman et al: The fakery of ‘The authentic tourist’ 52. Sales growth of Spanish tourist firms: Some implications of Gibrat's Lawon marketing management 53. Segmentation by craft selectioncriteria and shopping involvement 54. Sel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clectichuman heritage in 55. Shopping risk perceptions Effects ontourists’ emotions,satisfaction and expressed loyalty intentions 56. Small tourism firms and managementpractices in New Zealand The Centre Stage Macro Region 57. Stated preferences of tourists foreco-efficient destination planning options 58. Stories visitors tell about Italiancities as destination icons 59. Structural modeling of residentperceptions of tourism and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n the Sunshine Coast,Australia 60.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with geneticalgorithms in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61. Systems approach to tourism trainingand education The Kenyan case study 62. Taxing tourism :The case of rental cars in Mallorca 63.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multinationals :The case of Balearic hotel chains’ investments in two developingeconomies 64. Temporal destination revisit intention :The effects of novelty seeking andsatisfaction 65. The CEO gender pay gap in the tourismindustry—Evidence fromNorway 66.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 67. The impact of embassies and consulateson tourism 68.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heterogeneity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destination's image and tourists’ future behaviour 69.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miliarity inrural tourism in 70. The past as prologue :Predicting the future of theconvention and visitor bureau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its history 71. The role of job control and job supportin adjusting service employee's work-to-leisure conflict 72. The role of socio-psychological andculture-education motives in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sport touris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73. The role of UK-based conservationtourism operators 74. The study motivations and studypreferences of student groups from Asian nations majoring in hospitality andtourism management programs 75. The systematic-risk determinants of the 77. Tourism and political ideologies: A case of tourism in 78. Tourism forecasting To combine or notto combine 79. Tourist shopping habitat Effects onemotions, shopping value and behaviours 80. Tourists’ perceptions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ark fees 81. Tourists’ satisfaction, recommendation and revisiting Singapore 82. Typologising nature-based tourists byactivity—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83. Untapped demand for heritage A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of Prinsep Ghat, Calcutta 84. Using fuzzy number for measuringquality of service in the hotel industry 85. Victims, hooligans and cash-cows media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backpacker in 86. What I say about myself Communicationof brand personality by African countries 87. Who expects the municipalities to takethe initiativ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文章分类:
其他成果
|